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> 考試題庫 > 模擬試題 >
2020-07-06 11:32:09 來源: 中公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網(wǎng)
【行測練習題】
根據(jù)以下材料,回答1~3題。
每提起屈原的《涉江》,人們總喜歡把它與《離騷》作比較,有人說它是“一部小型的《離騷》”,有人認為,“《涉江》同《離騷》一樣,反映了詩人對真理的追求和遭貶后的憤懣與不平。”有些學者把《離騷》和《涉江》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,都寫于放逐江南之時,陶今雁在《漫談屈原的〈涉江〉》中說:“《涉江》與《離騷》一樣,都是詩人對一生生活經(jīng)歷的總結(jié),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帶寫的”。郭沫若也說過下面的話:“《涉江》之作殆與《離騷》相去不遠。屈原在長期竄逐中,南下湘沅流域應不止一次,余昔以《涉江》作于《哀郢》之后,今知其非是。”(《屈原賦今譯》)固然《涉江》與《離騷》都像一面閃光的鏡子,反映出屈原偉大的人格和賢貞的品質(zhì),也像一道深深的轍印,印下了詩人求索中坎坷的歷程。但《涉江》與《離騷》是有明顯的不同的,僅就寫作時間與地點來說,差別也是巨大的。對于《涉江》的寫作時間與地點,我對傳統(tǒng)的看法是沒有疑義的,但《離騷》卻是作于放逐漢北之時,大約是楚懷王三十年(公元前299年)之前不久,當時屈原應為四十四歲左右。
這個問題,還可以從《離騷》本身的內(nèi)容來看。細析《離騷》詩意,詩中對君王聽信讒言、朝廢昔替,是有埋怨和責難的,但也有希冀和期待,希望他能改其度,繼前王之踵武;同時有對年華易逝的惋惜和懊喪,但也表示要珍惜這大好時光,并沒有自棄和絕望。有對自己受讒遭貶懷著牢騷和不平,但對未來也還抱有希望企求。這與后期作品那種決絕的調(diào)子,凄涼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。在《離騷》中,我們看不到《涉江》中“世溷濁而莫余知兮,余將高馳而不顧”,“哀南夷之莫吾知兮,旦余濟乎江湘”那種對世事極度傷心的態(tài)度;我們也聽不到像《悲回風》中“吾怨往昔之所冀兮,悼來者之逖逖”,“驟諫君而不聽兮,任重石之何益”(“任重石”即抱石投河之意)那種對君王、對前途完全絕望的凄絕的心聲。相反地,它卻有著強烈的牢騷和不平。一個人只有在有希冀、有企求之時,才會有因?qū)崿F(xiàn)不了這希冀、企求而產(chǎn)生的牢騷和不平。不然,也就如老子所云“無可無不可”了。所以,這牢騷和不平也正是有進取心的產(chǎn)物,如同白居易所云,“三十氣太壯,胸中多是非”。另外,《離騷》中還有強烈的改變現(xiàn)實的自信心,這更是一個對事業(yè)和前途并未絕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。
1、第1段意在說明:
A.《涉江》與《離騷》都反映了屈原的偉大人格
B.《涉江》為屈原壯年時期寫于湘沅流域
C.學者們對《涉江》的寫作時間和地點觀點不一
D.《離騷》是屈原四十四歲左右寫于漢北的作品
2、第2段引用白居易詩句“三十氣太壯,胸中多是非”,意在說明:
A.《離騷》中的牢騷與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進取心
B.寫作《離騷》時,屈原年輕氣盛,常為是非而不平
C.屈原年輕時也曾常常為世道不公而鳴不平
D.屈原把壯年時期的牢騷與不平表達在于《離騷》中
3、第2段旨在從內(nèi)容的角度證明《離騷》:
A.充滿希冀與不平,是充滿生機的作品
B.不同于《涉江》和《悲回風》的格調(diào)
C.充滿牢騷與希冀,以此證明它不是晚年作品
D.沒有表達自棄和絕望,但有對年華易逝的惋惜和懊喪
(責任編輯:hui)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(wǎng)友提供或網(wǎng)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(yè)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