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> 復習指導 > 公共基礎知識 >
2020-10-26 17:13:30 來源: 中公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網 王云鵬
“楚辭”的名稱,西漢初期已有之,至劉向乃編輯成集。西漢末年,劉向將屈原、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、東方朔、王褒、劉向等人承襲屈原、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,計十六篇,定名為《楚辭》。是為總集之祖。后王逸增入己作《九思》,成十七篇。分別是:《離騷》《九歌》《天問》《九章》《遠游》《卜居》《漁父》《九辯》《招魂》《大招》《惜誓》《招隱士》《七諫》《哀時命》《九懷》《九嘆》《九思》。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,遂成為后世通行本。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,其余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。
所以可以這樣說,《楚辭》是由屈平(字原)創(chuàng)作的一種新詩體,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!冻o》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,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、歷史風情,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,感情奔放,想象奇特。與《詩經》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,楚辭的句式較活潑,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,在節(jié)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,更適合表現(xiàn)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。“騷”,因其中的作品《離騷》而得名,故“后人或謂之騷”,與因十五《國風》而稱為“風”的《詩經》相對,分別為中國現(xiàn)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鼻祖。后人也常以“風騷”代指詩歌,或以“騷人”稱呼詩人。
《楚辭》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(tǒng)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,特別是文學方面,它不僅開創(chuàng)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,而且對中國文學的發(fā)展有極其深廣的影響,幾乎每個文學領域,各個不同的體裁的文學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。比如,騷體文學包括楚歌和楚賦,它們有二個共同特點:其一是以《楚辭》中作品為模擬范式,其二是“兮”的大量運用;后者構成了騷賦有別于其他作品最明顯的外在標志。劉邦《大風歌》、漢武《秋風辭》等帝王作品,以至整個兩漢魏晉騷體都是《楚辭》的繼承者。唐崇詩,文壇中心在詩,但韓愈、柳宗元、皮日休三家為代表的騷體作家,在中晚唐復興。宋至清,這一時期作騷體作品有50人,約110題,共計作品300余篇。這些,都是直接起源于《楚辭》。
再者,漢賦出于“楚辭”。漢賦的形成它與《詩經》傳統(tǒng)、戰(zhàn)國諸子文風、縱橫家排比論辯的氣勢不無關系,然而最重要、最直接的淵源則是“楚辭”。從句型上看,漢賦大多數(shù)都是采用的騷體句,如枚乘《七發(fā)》等;有的大量運用散句的散體賦,如宋代蘇軾《前赤壁賦》等。從題材上和描寫手法看,賦體文的主要題材是約定俗成的,構思方法有規(guī)可循,這種類型化傾向來自前代的模仿,由于《楚辭》提供最典麗優(yōu)雅的榜樣。
最后,《楚辭》是公認的與《詩經》并峙的一座詩的豐碑,它創(chuàng)造了新的詩體,對詩歌的發(fā)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。首先,《楚辭》開創(chuàng)性地打破了《詩經》四言為主,重章疊韻的體式;其次,《楚辭》豐富了詩歌的題材,拓展了詩歌的表現(xiàn)領域,如招隱詩、游仙詩等便是直接從《楚辭》孕育出來的,政治詠懷詩等,受《楚辭》的影響亦很大;最重要的是,《楚辭》在詩壇開創(chuàng)了一種文學傳統(tǒng),今人視為“浪漫主義”詩風的一派都無一例外受其啟發(fā),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得滋養(yǎng)。屈原、阮籍、李白,以至于龔自珍等的作品,正是此種浪漫主義詩風的體現(xiàn)。
(責任編輯:dly44891)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(yè)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