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首頁 > 復習指導 > 公共基礎知識 >
2018-07-23 11:52:56 來源: 中公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網(wǎng)
社區(qū)工作者公共基礎知識的掌握是部分地區(qū)社區(qū)招聘的重點考察內(nèi)容,這一部分不僅涉及的知識面廣而且不易記憶,小編特別為大家整理了以下社區(qū)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供廣大考生復習備考。
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群:658864657| 官方微信 sqgzzks| 各省QQ群、微信匯總
2018社區(qū)考試資訊 你想了解的這里都有 | 備考資料大全 | 每日一練
一、歷代選官制度
1.夏商周三代:世官制—世卿世祿,選官標準:宗法血緣。
2.春秋戰(zhàn)國時:戰(zhàn)國時期出現(xiàn)“軍功爵制度”,又興起養(yǎng)士之風,招攬有才干、善言辭的人才,不論出身,為國君、諸侯服務。
3.秦代:“辟田”和軍功為選官依據(jù),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。
4.漢代:為了適應國家統(tǒng)治的需要,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,名為“察舉制”。選官標準:孝廉即于民則舉“孝”,在吏則興“廉”。
5.魏晉南北朝:九品中正制,選官標準主要是德才與門第,因德才很難量化,在實際操作中主要依據(jù)出身門第選拔。這樣就導致了“上品無寒門、下品無士族”的現(xiàn)象。
6.科舉制
科舉制從隋朝大業(yè)元年(605年)開始實行,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舉行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,經(jīng)歷了一千三百多年。
隋朝: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,廢除九品中正制,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,大業(yè)年間,隋煬帝設置明經(jīng),進士二科,并以“試策”取士,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。
唐朝:武則天首創(chuàng)殿試和武舉。唐玄宗時,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(nèi)容。
宋朝:殿試正為了定制,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,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。
明清朝:能否考中,主要取決于八股文的優(yōu)劣。八股文體由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部分組成。
二、明清科舉制度考試程序
1.童試:到了明清進學校成為科舉的必由之路,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,童生試包括縣試、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,通過以后便是秀才,考取生員,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。
明清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(xiāng)試、會試、殿試三級。
2.鄉(xiāng)試:省級考試,三年一次,考期在秋季八月,故又稱秋闈。鄉(xiāng)試考中的稱舉人,俗稱孝廉,第一名稱解元。唐寅鄉(xiāng)試第一,故稱唐解元。鄉(xiāng)試中舉叫乙榜,又叫乙科。放榜之時,正值桂花飄香,故又稱桂榜。
3.會試: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,又稱禮闈。于鄉(xiāng)試的第二年即舉行。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,考期在春季二月,故稱春闈?贾械姆Q貢士,俗稱出貢,別稱明經(jīng),第一名稱會元。
4.殿試:在會試后當年舉行,應試者為貢士。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,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。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,只考時務策一道。殿試畢,次日讀卷,又次日放榜。錄取分三甲:一甲三名,賜進士及第,第一名稱狀元,二名榜眼,三名探花,合稱三鼎甲。二甲賜進士出身,三甲賜同進士出身。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。一、二、三甲通稱進士。進士榜稱甲榜,或稱甲科。進士榜用黃紙書寫,故叫黃甲,也稱金榜,中進士稱金榜題名。鄉(xiāng)試第一名叫解元,會試第一名叫會元,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,合稱三元。連中三元,是科舉場中的佳話。
三、考點總結和梳理
例題:“連中三元”一直被傳為科舉佳話,連中三元是指( )。
A.秀才、舉人、進士
B.狀元、榜眼、探花
C.解元、會元、狀元
D.進士及第、進士出身、同進士出身
【答案】C。中公解析:鄉(xiāng)試第一名叫解元,會試第一名叫會元,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,合稱連中三元。故本題答案為C。
(責任編輯:wjf47486)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(wǎng)友提供或網(wǎng)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(yè)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