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9-06 16:49:53 來源:
2015年陜西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即將進入緊張的備考環(huán)節(jié),根據15年考試大綱,公共基礎知識是陜西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主要內容,對此,中公教育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網搜集整理了公共基礎知識陜西省情方面的知識,希望能給小伙伴們備考提供幫助。陜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;
陜西人口在古代增長較為緩慢。據歷史記載,漢平帝元始二年(公元二年),陜西人口319萬人,約占全國總人口的5.3%;唐天寶元年(742年),432萬人,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.5%。唐天寶以后,至清乾隆元年(1736年)的千余年間,陜西人口一直徘徊于300——400萬之間。嘉庚十七年(1812年),人口達1020萬人;咸豐四年(1854年),增長至1200多萬人,約占全國的2.9%。這一時期是人口發(fā)展的一個高峰。這同康乾之際政局比較穩(wěn)定,清王朝提倡發(fā)展生產,農民得以休養(yǎng)生息,敢于實報戶口有關。
鴉片戰(zhàn)爭以來到1910年,天災人禍使陜西人口減少到800多萬人。1929年陜西大旱,銳減至650萬人。此后逐漸回升。在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陜西屬于大后方,工廠內遷,敵占區(qū)和黃河災區(qū)難民也遷來不少。1949年,陜西人口達到1317萬人。
建國后,陜西人口急劇增長。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時為3288.23萬人。1995年全國1%人口抽樣調查統(tǒng)計達到3500.82萬人,“八五”以后,增長速度明顯下降,到2006年末,全省常住人口為3735.05萬人,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.84%。其中,關中2340.34萬人,占全省人口的62.66%;陜北542.36萬人,占14.52%;陜南852.35萬人,占22.82%。全年出生人口38.0萬人,出生率為10.19‰;死亡人口22.9萬人,死亡率為6.15‰;全年凈增人口15萬人,自然增長率為4.04‰。
【全省總人口】200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略有回升,為4.05‰,比上年增長0.3%。年末陜西省常住人口為3748萬人。全年出生人口38.2萬人,出生率為10.21‰;死亡人口23.1萬人,死亡率為6.16‰;全年凈增人口12.9萬人,自然增長率為4.04‰。
人口密度為182人/平方公里。
【分布情況】西安市人口很多,渭南第二。渭南市人口較上年有所減少。2007年西安市830.54萬人,銅川市83.56萬人,寶雞市375.70萬人,咸陽市499.67萬人,渭南市542.04萬人,延安市213.49萬人,漢中市350.48萬人,榆林市332.80萬人,安康市265.25萬人,商洛市238.45萬人,楊凌示范區(qū)16.02萬人。
2006年西安市822.52萬人,寶雞市375.86萬人,咸陽市497.44萬人,銅川市83.19萬人,渭南市545.65萬人,延安市212.02萬人,榆林市330.33萬人,漢中市349.62萬人,安康市265.01萬人,商洛市237.73萬人,楊凌示范區(qū)15.68萬人。
【年齡構成】2007年全省總人口年齡構成為0-14歲人口占18.13%,15-64歲人口占72.91%,65歲及以上人口占8.96%。
2006年全省總人口年齡構成為0-14歲人口占18.70%,15-64歲人口占72.70%,65歲及以上人口占8.60%。
【性別構成】2007年全省總人口中,男女性別比例為105.85(女性為100)。其中男性1927萬人,女性人口1821萬人。
2006年全省總人口中,其中男性1921萬人,占51.43%;女性人口1814萬人,占48.57%。
【城鄉(xiāng)人口】2007年全省總人口中,城鎮(zhèn)人口1522萬人,鄉(xiāng)村人口2226萬人。
2006年全省總人口中,城鎮(zhèn)人口1461萬人,占39.12%,鄉(xiāng)村人口2274萬人,占60.88%。
【人口變動】2000年總人口3644萬人;2001年總人口3659萬人;2002年總人口3674萬人;2003年總人口3690萬人;2004年總人口3705萬人;2005年總人口3720萬人;2006年總人口3735萬人;2007年總人口3748萬人。
【計劃生育】2007年全省育齡婦女人數669.3萬人。早婚率為0.12%,晚婚率58.94%。領取獨生子女證人數102.76。全省節(jié)育率91.67%,絕育率48.41%,上環(huán)率37.32%。
【西安回民】關中地區(qū)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由東北通往西南、西北通往東南的交通要道;西安——古代的長安,既位于這一重要通道的樞紐,又是溝通東西交通的“絲綢之路”的起點。唐、宋以來,阿拉伯史書、波斯、中亞等地的商人、外交人員、宗教家在這條路上不斷來往,并且有相當數量的人,由于多種原因,先后定居下來。這一地區(qū)在回族形成過程中,就成為重要的地區(qū)之一。
伊斯蘭教傳入長安的時間約在7世紀三四十年代。阿拉伯的使者、商人、宗教家,通過“絲綢之路”來到長安,其中尤以商人居多。當時長安的東、西兩市,是他們的云集之地,唐人筆記、《太平廣記》中都多次提到“胡店”、“波斯肆”,這是唐代長安穆斯林的來源之一。
唐代在安史之亂期間,曾借過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幫助平亂。中國史書對此有所記載,阿拉伯史書也有記載:阿拉伯帝國應唐朝的邀請,派兵平亂,“唐王曾答應阿拉伯帝國的援唐官兵,可以留住長安,允許他們和中國女子結婚,并在762年(唐肅宗寶應元年)敕建清真寺一座”這是長安穆斯林的來源之二。
《資治通鑒》卷二二五代宗大歷十四年(779)條:“庚辰(七月)詔回訖、諸胡在京師者各服其服,無得效華人”。“諸胡”包括中亞的九姓胡在內。九姓胡是康、安、曹、石、米、何等九個小王國的總稱。他們長期以來,不斷到長安經商,有些住久了,各以國名為姓。在長安及附近回族中,安、曹、康、何、米等姓的為數不少,且多聚居一村,以族姓為村名。九姓胡各國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后,皈依了伊斯蘭教。8世紀以后來長安的九姓胡人中,當有不少穆斯林。明、清兩代長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,是安、石、米、何等姓氏;這些姓氏至今仍為西安回民大姓。根據上述情況看,唐代九姓胡中的穆斯林在長安居留下來,這是當時長安的穆斯林的來源之三。
960年北宋建立,到1279年南宋滅亡的4個多世紀中,遼、金、夏、蒙古與北宋、南宋先后對峙。中原地區(qū)戰(zhàn)亂頻仍,給各族人民帶來長期而深重的災難。另一方面,又使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錯雜居住、經濟文化交流以至聯合反抗各族統(tǒng)治者的斗爭的機會。所以這一時期就成為我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;刈宓男纬梢簿驮谶@一時期。
更多考試信息請查看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網,了解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時間、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內容。
注: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,轉載請保留出處及原文地址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(yè)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