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7-06 15:02:40 來源: 中公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網
2015年陜西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即將進入緊張的備考環(huán)節(jié),根據14年考試大綱,陜西地理也是陜西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中涉及到的知識點之一,對此,中公教育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網搜集整理了陜西的地理方面的知識,希望能給小伙伴們備考提供幫助。陜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;
第六,多次建都而形成的傳統(tǒng)影響
中國是一個極端重視歷史、重視經驗和重視傳統(tǒng)的國度。在中國,只要一件事獲得成功,那它對后人而言就變成傳統(tǒng)與經驗,后人依樣實行,首先就有了心理上的依據。像選擇首都這樣的頭等大事,有了西周、秦、漢這樣強大的王朝奠都關中作為前例,那么其后所有的決策者都絕對要考慮這種傳統(tǒng)。在東漢獻帝、西晉愍帝、前趙、前秦、后秦、西魏、北周接踵選擇長安為都的前提下,對于隋與唐兩大王朝來說,這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強有力的傳統(tǒng)。隋代后期,貴族楊玄感起兵造反,有一位名叫李密的士人――此人后來就是《說唐》中瓦崗寨的寨主――向楊玄感進言,說現在有上、中、下三種選擇,上策就是首先直取長安作為根據地,而下策是硬碰硬去攻打洛陽,結果楊沒有采納李密的意見導致失敗。與楊玄感做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在太原起兵的李淵,第一個行動目標就是不惜代價直撲長安,并且在長安牢牢地扎住了根,接著就以關中為根據地建立起大唐帝國。顯然,在選擇“何處為根本”的問題上,李淵比楊玄感要成熟、老練許多。隋與唐兩大王朝都出身于一個被歷史學家稱為“關隴公司”的多民族共同體,隋與唐都實行“關中本位”政策,在選擇首都時自然絲毫不會考慮其他地方,而是毫不遲疑地定在了長安。所有這些,都是在充分吸取前人經驗的前提下做出建都長安的很終決策的。中國歷史上前后共有13個王朝在今西安建都,為全國第一,另有大夏在陜北建都統(tǒng)萬城,這其中傳統(tǒng)的影響力實在是起了很大作用。再往后,甚至宋朝與明朝也曾一度考慮將首都遷到長安去,這就是明代西安城墻筑得無比高大堅固、不次于京城的原因,意思就是為可能的遷都做準備。到清末,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為躲避八國聯(lián)軍入侵的“庚子西狩”,說直白點就是向西逃難,其所選擇的目的地也是西安。這不僅是因為西安城池堅固、深處內陸,同時也與西安的歷史名望有極大的關系;甚至到了民國時期,隨著抗日戰(zhàn)爭的形勢發(fā)展,在南京的國民政府也曾下令以長安為西京,準備隨時遷都于此,其所看重的除了這里的戰(zhàn)略縱深外,仍然是考慮到古長安一再建都的歷史傳統(tǒng)。
古人對陜西形勢的認識
那么,古人對陜西所具有的這些條件有何認識呢?應該說,古人的認識從不明確、不清晰到明確而清晰,從直覺與感性到科學而理性,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。中國古代各門科學與技術基本上都是經驗科學,依靠實踐經驗得出認識,然后在代代相傳中保持認識的連續(xù)性與繼承性。對建都之地的選擇與決策也是這樣,這其中經驗起了很大的作用。周人先以周原為都,位置在陜西關中的西部,他們將首都遷到關中中部的灃水一帶,建立起豐、鎬二京,這完全是憑借直覺。這里不僅條件比周原更好,而且還包含有進一步向東發(fā)展的意圖,為以后的伐商埋下了伏筆,可以說周人對豐、鎬二京的位置選擇是很合理的;在春秋戰(zhàn)國數百年長期政治與軍事的實踐中,政治家、戰(zhàn)略家們對天下大勢已經有了很深刻的認識,中國人胸懷全局、放眼天下的宏觀意識,在這時開始體現出巨大的優(yōu)勢。戰(zhàn)國時許多策士曾游說各國,對每一國的地理形勢都了如指掌,都能說出精辟的見解,如蘇秦是戰(zhàn)國時著名的策士,他不是秦國人,但他對秦國卻有著很深刻的認識,他說:“秦四塞之國,被山帶渭,東有關河(指函谷關與黃河),西有漢中,南有巴蜀,北有代、馬(指代郡、馬邑,今山西北部雁門關一帶),此天府也”,這樣的見解是很深刻的;秦亡之后,經過數年的楚漢相爭,劉邦建立漢王朝,奠都洛陽。這時,一位趕車的老兵名叫婁敬的去見劉邦,說出了一番自己的見解,大意是說:秦地(指關中一帶)有山河之固,萬一國有急事,百萬之眾可隨時召集,這地方是天府之國,土壤肥沃,物產豐富,既可以安身立命,也可以據險而守。如天下大亂,這里就是一個保全之地;占有秦地,就等于同天下諸侯決斗時,掐住了對手的喉嚨而頂住對手的背,所以是很理想的建都之地。聽了這番話,由于劉邦手下的眾大臣多為山東人,他們不愿意遠離家鄉(xiāng),所以七嘴八舌都主張都洛陽,這使得劉邦猶豫不決。恰好這時劉邦的主要謀士張良來了,劉邦又問張良的意向如何。張良在這一關鍵時刻發(fā)表了一通見解,大意說:關中東邊有函谷之險,西邊是隴(今甘肅)、蜀(今四川),沃野千里,南邊是富饒的巴蜀,北邊有優(yōu)良的牧場;關中北、西、南三面都可以憑險阻守,只留下東邊用以制服諸侯。如果諸侯安定,就依靠黃河與渭水漕運,運輸天下的糧食到關中;如果諸侯有變,那就順流而下,足以平息叛亂取得勝利;關中就是金城千里、天府之國。這番話說得比婁敬的更深刻、更全面,劉邦聽后豁然醒悟,于是當天就下令車駕西行,移都關中,并因為婁敬提出奠都關中這一重要建議而封他為奉春君,賜姓為劉。以后,建于關中的漢都長安成為世界上很大的國際化大都會,能與歐洲的羅馬相提并論,并且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偉大影響,歷史的事實充分證明了婁敬、張良與劉邦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。有趣的是,劉邦是今江蘇人,婁敬是今山東人,而張良則是今河南人,他們都不是陜西人,然而憑著對天下大勢與關中各方面條件的深刻理解,憑著戰(zhàn)略家的深謀遠慮與政治家的果斷決策,他們很終決定奠都關中,這是拋棄了狹隘的家鄉(xiāng)觀念與小公司利益,而以整個國家的大局為重作出的決策,為的是保證全局利益的很大化與長遠化。他們在重要關頭創(chuàng)造了歷史、改變了歷史,他們的言論與行動對后世選擇首都,都具有經典性的指導意義。不過,除他們之外,我們不難發(fā)現,以后與婁敬、張良發(fā)出類似議論的還大有人在。西漢武帝時著名的睿智之士東方朔說過:“夫南山(即終南山,亦即秦嶺山脈),天下之阻也。南有江淮,北有河渭,其地從千、隴以東商雒以西,厥壤肥饒。漢興,去三河之地,止浐灞以西,都涇渭之南,此所謂天下陸海之地。秦之所以虜西戎、兼山東者也。其山出玉石、金、銀、銅、鐵,豫章、檀、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。此百工所取給,萬民所仰足也。又有梗稻、梨、栗、桑、麻、竹箭之饒,土宜姜芋,水多蛙魚,貧者得以人給家足,無饑寒之憂,故豐鎬之間,號為土膏,其價畝一金。”這里東方朔說的范圍就是關中,也就是陜西的精華之所在。這段話中的“陸海”,后代學者也曾有解釋,同“天府”一樣是一個形容詞,形容關中的富饒無比,而“土膏”則是形容土壤肥沃得像油一樣。同樣有趣的是,東方朔也不是陜西人而是河北人,前述蘇秦則是河南人,他們與劉邦、婁敬、張良一樣,都是站在很高的角度上觀察大勢,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斷的。到東漢時,雖然首都已不在長安而是在洛陽,但許多人仍對關中的條件懷念不已,如著名學者班固就說過:“(關中)左據函谷二崾之阻,表以太華終南之山;右界褒斜隴首之險,帶以洪河涇渭之川,華實之毛,則九州之上腴也;防御之阻,則天下之奧區(qū)也”。說起來,他們對陜西地理形勢的理解與認識,可以看作是一種歷史經驗的總結,并且將既有的經驗與直覺升華為科學與理論,為以后的都址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。
后來的政治家與學者對陜西、對關中還有很多深刻的認識,可以肯定的是,他們這樣的認識得以產生,一方面是出自自己的觀察與體會,另一方面也是對前輩學者見解的尊重與繼承、弘揚,是一種知識的不斷積累,或者就是前邊說的受到傳統(tǒng)的深刻影響。就這樣,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對陜西優(yōu)越條件的認識愈來愈深刻、也愈來愈理性。陜西是古代中國前半期首都的首選之地,就成為歷史的必然,這是由多重基本條件所決定的,而不是出自哪個人、哪個小公司的一己之利或一孔之見;而再往后到了中國古史的后半期,整個國家的大勢有了重大變化,陜西在全國的優(yōu)勢地位逐漸消失,那么盡管還有許多人對陜西繼續(xù)很感興趣,但卻不得不選擇其他地方為都,這也同樣是不以某個人、某個公司的懷舊情結與戀戀不舍為轉移的。
總之,陜西是這樣一塊地方:腳踏實地的農夫能在這里收獲豐碩果實;血性男兒能在這里揮舞刀槍百戰(zhàn)成名;心志高遠的探險家從這里出發(fā)去圓大發(fā)現的夢;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以這里為根據地,要實現統(tǒng)一與富強的遠大理想。中國古代的很強音在這里奏響,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在這里綻放出很艷麗的花朵,這里所具有的優(yōu)越條件很終結出了豐碩之果。
更多考試信息請查看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網,了解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時間、社區(qū)工作者考試內容。
注: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,轉載請保留出處及原文地址。
標簽:
(責任編輯:小花花)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(yè)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